6月11日,杨科平第七次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签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12项专利申请,7项专利授权,杨科平花掉的申请费上万元,但赚回的财富高达百万,成为永州市小有名气的专利富翁。若问他有什么招?那就是一边实施专利、一边改进专利、一边销售专利产品,总而言之不让专利“沉睡”在抽屉里。
四十来岁的杨科平出生于祁阳潘市镇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建筑工,1987年他参加国家首次建筑施工技术员考试,获得了建筑施工技术员资质,开始承包工程。一次,有朋友抱怨湖南各地没有广东那种专业的钢筋加工厂,搞得要在建筑工地上自己加工钢筋,费时费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科平虽说承包工程收入不菲,但是催收工程款却很伤脑筋,当时他就有近30万元工程款难以收回,而且要揽到好的工程项目总要依托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他偏偏欠缺这些。而搞钢筋加工则无需垫付大批资金,且不离老本行,可依靠永州施工界的老朋友。杨科平萌发了办钢筋加工厂的念头后,特意到广东、北京等地考察钢筋加工厂,发现小厂家都是用传统的半手工单头弯曲机等,所需工人多且效率低,而上规模厂家整条生产线投资数百万元,超出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不甘心的杨科平决定自己设计钢筋加工机械。
从2000年开始,杨科平钻研机械书籍,并走南闯北到各钢筋加工厂去考察,三年磨砺,终于设计出钢筋弯曲机、冷拉机、调直机、夹紧机等多项设备。图纸设计出来,不能纸上谈兵,杨科平拿出积蓄委托加工厂试制产品,经过数次失败和改进,终于生产出了一条钢筋生产线,不仅成本低、节能,操作维修都方便。
辛辛苦苦研制出的新生产线一时不为人知,杨科平便四处联系钢筋加工业务,让生产线运转起来。他一边赚钱一边在实践中改进设备,并从2003年起陆续申请了“钢筋弯曲机的弯曲机构”等多项专利。他将生产线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白天在厂里观察机器运转,发现问题后晚上回家查找机械书籍,寻求解决办法。看着产品“成长”得更科学合理,杨科平说自己有着“父亲”般的满足。2004年,加工厂获利10余万元,杨科平打了个翻身仗。
红火的加工厂起到了示范效应,有人找上门来要求其转让生产线。于是杨科平签订了第一单专利产品销售合同,一次进账近30万元,独家许可其在永州区域内使用。赢得了周转资金,杨科平买了机械自己生产专利产品,还与人合伙在衡阳市办了一家新的钢筋加工厂,第一年便获利近20万元。步入正轨的钢筋加工厂免除了杨科平的后顾之忧,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利产品的研发上来。
今年初,杨科平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多路出击联系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最大的商品(成型)钢筋加工基地和供应商———中建利源公司订购了杨科平公司两台主打专利产品钢筋双头弯曲机床。中建利源公司是国家钢筋混凝土用加工成型钢筋标准起草单位之一,这单成功的生意为杨科平打出了名气,实现了他当初“班门弄斧”的初衷,也为他的财富之路添上了富有想象力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