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Lebanon)  
亚洲 黎巴嫩(Lebanon)
申请费用(美元) $1300(美元)
官方回执需时 2-3月
注册需时 4-6月
有效期 15年
所需资料 1申请人名称及地址
2申请商品或服务项目
3商标图样
杂费(包括银行手续费和翻译费) 500(人民币)
公证费  
 
 国 家 概 况 
 

  【国家名称】 黎巴嫩(Lebanon)

  【国家面积】 10452平方公里

  【国家人口】 400万(2002年)。绝大多数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法语、英语。居民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国家首都】 贝鲁特(Beirut),人口约150万(2000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重要节日】 独立日 11月22日

  【简  况】 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北部邻叙利亚,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沿海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暖。

  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统治。7~16世纪初并入阿拉伯帝国。1517年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部队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部队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
 
  【政  治】 2000年黎巴嫩政局基本稳定。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黎收回被占领22年的国土,重建工作逐步展开。8-9月,黎议会选举顺利完成,前总理哈里里成功组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新政府。并致力于经济复苏和重建。

  2001年黎巴嫩政局基本稳定。国内民族和解进程加快,各教派、党派积极展开对话,并收到一定成效。

  2002年黎巴嫩政局基本保持稳定,总统、总理和议长三驾马车保持了较好的协调与配合,经济发展略有起色,但仍很困难,外交积极活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宪  法】 1926年5月23日颁布,后经7次修改。1990年9月修改时增加了前言。宪法规定黎巴嫩是一个独立、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国家,是议会民主共和国,具有阿拉伯属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处原则的权力均属非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卸任6年后方可再次当选。1995年10月19日,议会修改宪法第49条,规定“现任总统在(目前)特殊情况下延任3年,延任只准一次”。修改宪法必须由总统提议后、经政府向议会提出,或10名以上议员提出动议,并获议会三分之二多数通过。
 
  【议  会】 为一院制。主要职能是制定法律、修改宪法、选举总统、批准总理和阁员人选及审议国家财政预算和对外条约及协定。议席按教派间协商后的比例分配,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议会原设99个议席,基督教派和伊斯兰教派按6∶5分配席位。根据“塔伊夫协议”,黎政府于1991年6月任命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一半的108名议员。1992年7月议会通过选举法修正案,议席增至128个。本届议会于2000年9月选举产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议员各占一半,现任议长纳比·贝里(Nabih BARRI)于1992年11月当选,1996年10月,2000年10月两次连任。

  【政  府】 2003年4月17日,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出任总理并组阁,主要内阁成员有:副总理伊萨姆·法利斯(Issam FARES),外交及侨民事务部长让·奥贝德(Jean Obeid),国防部长马哈茂德·哈穆德(Mahmoud HAMMOUD),内政部长埃里亚斯·穆尔(Elias MURR),财政部长福阿德·辛纽拉(Fouad SINIORA),卫生部长苏莱曼·弗朗吉亚(Suleiman FRANJIYEH),公共工程与交通部长纳吉布·米高提(Najib MIQATI),旅游部长阿里·侯赛因·阿卜杜拉(Ali Hussein ABDULLAH),环境部长法利斯·布维兹(Fares BOUEIZ),移民事务部长阿卜杜拉·法尔哈特(Abdulla FARHAT),能源与水利部长埃尤·哈梅德(Ayoub HUMAYED),司法部长巴赫吉·塔巴拉(Bahij TABBARA),工业部长埃利亚斯·苏卡夫(Alias SKAFF),社会事务部长艾斯阿德·迪亚卜(Asaad DIAB),行政发展部长卡利姆·巴格尔杜尼(Karim DIAB),教育与高教部长萨米尔·吉斯尔(Samir JISR),新闻部长米歇尔·萨马哈(Michel SAMAHA),劳工部长艾斯阿德·哈尔丹(Asaad HARDAN),经贸部长马尔旺·哈马德(Marwan HAMADE),电信部长让·路易斯·瓜尔达黑(Jean Louis CORDAHI),体育与青年部长赛布·胡夫纳扬(Sebouh HOVNANIAN),农业部长阿里·哈桑·哈利勒(Ali Hassan KHALIL),文化部长加齐·艾利迪(Ghazi ARIDI)。6名国务部长:卡拉姆·卡拉姆(Karam KARAM),哈利勒·赫拉维(KHalil HRAWI),阿西姆·甘素(Assem QANSO),塔拉勒·艾尔斯兰(Talal ARSLAN),阿卜杜·拉希姆·穆拉德(Abudel-Rahim MRAD),米歇尔·穆萨(Michel MUSA)。
 
  【行政区划】 全国分五个省:贝鲁特、北部、南部、山区和贝卡省。南部纳巴蒂亚市为省级行政区,省以下依次设县、乡。
  
  【司法机构】 法院分为初审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和治安法院。此外还有处理婚丧、遗产继承等问题的宗教法庭。
 
  【政  党】 黎党派林立,但因力量分散,故目前无一党占绝对优势。主要政党有:
   
  (1)黎巴嫩长枪党(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1936年11月成立,基督教马龙派政党。2001年10月,卡利姆·巴格尔杜尼当选该党主席。
   
  (2)自由国民党(The National Liberal Party):1958年9月成立,其成员大部分是基督教徒。主席杜里·夏蒙(Dory CHAMOUN)。
   
  (3)“阿迈勒”运动("Amal"Movement):1974年成立,前身为“被剥夺者运动”。为伊斯兰教什叶派主要组织,曾拥有民兵约6000人,部分已解散,余部集中在黎南部。主席纳比·贝里(Nabih BARRI)(现议长)。
   
  (4)社会进步党(The Progressive Socialist Party):1949年5月成立,为穆斯林德鲁兹派政党,有党员约6000人。1980年该党加入社会党国际。主席瓦立德·琼布拉特(Walid JOUMBLATT)。
   
  (5)黎巴嫩共产党(The Lebanese Communist Party):1924年成立,1948年被宣布为非法,1970年取得合法地位。有党员3000人。总书记法鲁克·达赫鲁吉。

  (6)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Organization of Communist Action Lebanon):1970年由黎巴嫩社会主义者运动和社会主义黎巴嫩合并而成。主要领导人穆赫辛·易卜拉欣(Mohsen IBRAHIM)。
   
  (7)叙利亚民族社会党(The National Syrian Social Party):1932年成立。1987年9月该党分裂为两派。

  (8)真主党(The Party of God或Hezbullah):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成立,黎穆斯林什叶派政党,与伊朗关系密切。该党拥有民兵约5000人,集中在黎南部地区。1992年2月18日,谢赫·阿巴斯·穆萨维总书记被炸身亡,哈桑·纳斯拉拉赫(Hassan NASRALLAH)当选总书记。

  【重要人物】 埃米勒·拉胡德:总统。1936年1月10日生于黎巴嫩山区省麦顿县巴布达特镇,出身军人世家,其父是黎开国元勋之一。1956年入军校,一年后赴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获海军工程毕业证书,被授予海军少尉军衔,在海军作战部队任职。曾历任舰长、总司令副官、后勤处长、人事局长、黎军总司令办公室主任。1982至1988年任国防部长办公室主任。1984年晋升为海军准将。黎内战后期,拉自动离职。1989年11月被任命为黎军总司令,晋升中将。1990年奉命重建军队。1998年10月15日,黎议会选举拉为第11任总统,11月24日拉宣誓就职。已婚,生有2子1女。能讲英、法、亚美尼亚语。

  拉菲克·哈里里:总理。 1944 年生于黎巴嫩南方城市赛达。高中毕业后,曾就读于贝鲁特阿拉伯大学高级商学院,1966年定居沙特阿拉伯。1971年创建“沙特奥吉公司”。1980年创建“黎巴嫩奥吉公司”。1982年后参与黎经济重建,是著名的阿拉伯金融家、实业家,有资产40亿美元左右。哈分别于1992年10月、1995年5月、1996年10月三次出任黎总理,2000年10月,哈第四次组阁。曾于1996年6月、2002年3月访华。已婚,有4子1女。

  【经  济】 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商业和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内战前曾享有中近东贸易、金融、交通和旅游中心的盛名。16年内战加之以色列入侵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约1650亿美元。内战结束后,黎政府着手进行经济和行政改革,全民开展重建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近两年经济欠佳。2002年黎经济形势略有好转,但前景依然不容乐观。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哈里里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收效不彰,黎经济继续在低谷徘徊。债务、赤字居高不下,债务高达300亿美元,约占GDP的178%,财政赤字近50%。
  
  国内生产总值:26958亿黎镑(约179亿美元) (2002年)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0.9%(2002年)
   
  通货膨胀率: 4%(2002年)
   
  货币名称:黎巴嫩镑

  汇率: 1美元=1507.5黎镑(2002年)
   
  外汇储备:68.1亿美元(2002年)

  (资料来源:黎财政部、央行统计、黎报刊、英国经济季评)

  【资  源】 矿产资源少,且开采不多。矿藏主要有铁、铅、铜、褐煤和沥青等。

  【工  业】 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以加工业为主。主要行业有非金属制造、金属制造、家具、服装、木材加工、纺织等。从业人数约19万,占黎劳动力的7 %。2000年工业投资额为1.04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是仅次于商业和非金融服务业的第三大产业。

  【农  业】 农业欠发达。2000年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全国可耕地面积247939公顷,其中灌溉面积104009公顷。牧场36万公顷,林地面积79万公顷。农产品以水果和蔬菜为主。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51%。果园面积约 6万公顷,主要是柑桔、苹果、葡萄和香蕉。年出口水果约26万吨。主要农业种植区为贝卡谷地,占全黎种植面积35%,谷物产量占黎30%。黎粮食生产落后,主要靠进口。国内粮食耕种面积共8万公顷,其中大麦、小麦种植面积2.5万公顷。其他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烟草、甜菜、橄榄等。近年来黎葡萄种植业发展很快,1999年生产葡萄酒500万瓶,其中40%出口。
 
  【旅 游 业】 黎原为中东旅游胜地。内战前,每年入境旅客达200万人次,旅游收入占国民收入的20%以上,游客主要来自海湾地区产油国和欧、美国家。内战期间,旅游业因战乱一蹶不振,战后逐渐恢复。1999年旅游收入达14亿美元,同比增长40%,旅游收入占国民产值的9%左右。黎现有各类星级饭店398家,床位1.1万张。2001年外国游客同比增长期13%,达83.7万人次。2002年前11个月外国游客同比增长13%,达88.5万人次。黎政府将振兴旅游业作为其重建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了发展旅游业的投资计划。主要旅游点有腓尼基时代兴建的毕卜鲁斯城、古罗马时代兴建的巴尔贝克城和十字军时代兴建的赛达城堡。此外,北部的雪山有很多滑雪场,吸引了大量游客。

  【交通运输】 黎交通以海、空为主,公路次之。
   
  公路:贯穿全境,全长约7100公里,其中沥青路3500公里。高速路约530公里。公路在内战期间破坏严重,黎政府制定了修复计划,但因资金无法到位修复工作进展缓慢。黎平均每3人拥有一辆汽车,人均汽车拥有量居世界前列,车辆总数为145万辆。
   
  铁路:全长 335公里,全部为国有,除贝鲁特-谢卡(Chekka)段外,其余尚不能使用。  

  水运:主要港口有贝鲁特港、的黎波里港、赛达港。贝鲁特港为主要贸易港,现有集装箱及集散货码头14个。2000年年吞吐量为 483.5万吨,承担着黎70%的进出口货物运输量。港务局雇员1168人。
   
  空运:贝鲁特机场是著名航空港,内战前有70家航空公司的飞机飞经贝鲁特机场。内战期间,机场经常被迫关闭。1990年黎政府通过预算,投资4亿美元改造贝鲁特机场,将其吞吐量从现在的每年200万人提高到600万人。目前该机场每天起降航班40架次,有35家航空公司飞经该机场。2000年起降班次29704次,年航空货物吞吐量为6万吨。
 
  【财政金融】 2001年,财政总支出为88780亿黎镑(约59.2亿美元),总收入为46500亿黎镑(约31亿美元),财政赤字42280亿黎镑(约28.2亿美元),赤字率为47.63%。外汇储备约47.4亿美元。

  (资料来源:黎政府公布数据,英国经济季评)
   
  贝鲁特曾是中东金融中心,外汇和黄金可自由买卖。至2001年上半年,全国有72家银行,其中商业银行65家,各类分行和分支机构多达730个。黎的第一大银行是黎巴嫩中央银行,由政府控制,负责货币的发行。黎银行多为私人所有,其中较大的有奥狄银行、黎巴嫩-法国银行、毕卜鲁斯银行等。2001年黎银行业收入占GDP的9%。
 
  【对外贸易】 外贸在黎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实行对外开放与保护民族经济相协调的外贸政策,制定配套措施,提供充分保障,开展经济外交,引进资金。2000年11月30日黎政府宣布大幅度降低关税,将95%进口商品的关税降至5%-7%。出口商品主要有蔬菜、水果、金属制品、纺织品、化工产品、玻璃制品和水泥等。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美国、法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叙利亚和中国。2002年外贸进口为64.45亿美元,出口10.45亿美元,贸易赤字为54亿美元。2002年黎关税为1.7万亿黎镑,比2001年减少390亿黎镑。2001年,过境贸易0.69亿美元,再出口0.6亿美元。

  (资料来源:黎巴嫩报刊)
 
  【人民生活】 2002年人均国民收入为4475美元。至2001年,黎共有医院161所,床位9710张,注册医生3865人,医护人员约2万人。

  【军  事】 政府军由陆、海、空三军组成。总统为军队最高统帅。内战中军队分裂。1984年组成“六人军事委员会”,与总司令共同掌握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实行义务兵役制与志愿兵役制相结合的兵役体制。义务制服役期限为18个月,志愿制至少签3年合同。2001年,国防预算为5.9亿美元,占总预算的9%。

  总兵力约 6.5万人。由法国和美国负责提供武器和训练。陆军 5.2万人,编成11个旅和4个特种兵旅,装备坦克272辆、装甲运输车1400辆、火炮328门、反坦克炮218门,还有反坦克导弹400枚及各型高炮113门。空军1700人,编成1个战斗机中队、3个直升机中队和1个教练救援机中队。装备战斗机2架和直升机 4架。海军约2000人,装备7艘巡逻快艇和2艘登陆艇。内部治安军 8000人,装备有50辆装甲车、6艘巡逻艇。总司令米什阿勒·苏莱曼中将。

  【文化教育】 黎全国有中小学2305所,在校学生100万,教师5万余名。公立学校1300所,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人数的51.72%,学生占32.94%。其它还有私人免费和私人收费学校。综合大学4所,相当于大学和大学预科的学院20多所。黎巴嫩大学是唯一国立综合大学,1953年创建。贝鲁特阿拉伯大学,创办于1960年。贝鲁特美国大学,由美国教会创建于1866年,用英语讲课。该校附属的“美国大学医院”规模大,设备先进,是贝鲁特最主要的医院。贝鲁特圣·约瑟大学,1881年建立,用法语讲课。
 
  【新闻出版】 黎以中东新闻中心著称。全国各类报刊有600余家,其中52家政治性日报。主要日报有《白天报》,发行量约4万份;《使节报》发行量5万份;《旗帜报》发行量6.2万份 ,其中在黎发行2.95万份;《家园报》发行量1.4万份;《安瓦尔报》发行量5.8万份。主要刊物有《事件周刊》、《阿拉伯周刊》、《狩猎者》、《杂志周刊》、《黎巴嫩评论》、《星期一早晨》等。
   
  通讯社:黎巴嫩国家通讯社是唯一的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2年,属新闻部领导。每日发阿、英、法3种文字的新闻稿,只报道官方的黎国内消息。中央通讯社为私人通讯社,创立于1982年9月。每日用阿文报道黎国内政治、经济、商业等方面的消息。《中东报道》是私人通讯社,1977年创办。除周末外,每日发黎国内、外消息的英文通讯稿。周末有综述和新闻分析内容的专刊。在开罗和华盛顿设有分社。
   
  广播电台:黎全国现有140多家广播电台,其中大部分是私营娱乐性电台。其中,黎巴嫩广播电台为国家广播电台,属新闻部领导。其前身是“东方电台”,始建于1938年。1962年开始增用阿、法、英、西和葡语对外广播。内战爆发后,由于经济困难,该台被迫停止对外广播。“祖国之声”电台为黎伊斯兰教逊尼派慈善基金会于1984年创办。每天广播20个小时,除英语新闻节目外,主要用阿语广播。“人民之声”电台为黎巴嫩共产党于1987年创办,每天广播18小时,每隔半小时有一次新闻节目。在开罗、巴黎、伦敦和莫斯科派有常驻记者。
   
  电视台:黎巴嫩国家电视台,成立于1978年。属黎巴嫩电视公司所有,政府仅有一半资本,但公司的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均由政府任命。每天有两套节目,每套播放10小时,用阿、法和英语播放新闻节目,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节目则以阿语为主。黎巴嫩广播公司电视台成立于1985年,该台系私营电视台,有两套节目,其中一套称为“C33”,以法语节目为主,除播放本国编制的新闻节目外,还转播法国“TV5”电视台的法语新闻节目。未来电视台,创办于1992年,由现任总理哈里里创建,是黎目前第二大电视台,2001年5月与沙特的MBC电视台合并。灯塔电视台,由黎真主党开办,创办于1991年,是该党的宣传喉舌,节目的政治性和宗教性很强。

  【对外关系】 重视同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交往,与叙利亚保持特殊关系。黎是中东问题的一方,要求以色列从所有被占的阿拉伯领土撤军,强调阿拉伯国家在同以色列的和谈中应采取协调一致的立场。黎在和谈中采取与叙同步政策,即只参加双边谈判,不参加多边小组工作会议。2000年,黎巴嫩外交活跃,与西方国家关系继续发展。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7月,黎巴嫩重建捐助国及机构大使级会议在黎巴嫩召开。年底,黎巴嫩政府进行换届选举,新政府将外交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之一,并任命职业外交官担任外交部长。2002年,黎巴嫩外交更趋活跃,全方位发展同西方及阿拉伯国家的关系。“9·11”事件后,黎外交重点放在说服美等西方国家区别对待黎真主党的民族抵抗运动与恐怖主义,不要以此为借口对黎动武。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
   
  反恐问题:坚决反对将恐怖主义和民族抵抗运动混为一谈,呼吁尽快召开有关国际会议,界定恐怖主义概念。反对扩大反恐范围,认为以色列搞国家恐怖主义,中东问题的久拖不决是恐怖主义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黎对安理会1373号决议(2001年9月28日,安理会通过的要求各国采取切实措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议)有保留,认为它为强权干涉弱小国家主权开了方便之门。

  关于“文明冲突”问题:黎反对"文明冲突"观点,对“9·11”事件后美等西方领导有关“十字军东征”的言论极为不满,强调各种文明应进行对话,和平共处,称黎是各种文明和谐相处的典范。

  伊拉克问题:黎政府强调,阿拉伯国家一致反对美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美应慎重处理伊拉克问题。美单方面打伊,会引起中东地区甚至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伊拉克危机严重影响地区局势稳定,应根据有关国际决议解决该危机。黎赞同在本地区消除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对伊拉克和以色列不应使用双重标准。

  经济全球化问题:黎已申请加入WTO,但对经济全球化态度消极,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强国对弱国的掠夺与控制。
 
  【同我国的关系】 1955年11月,中国贸易代表团访黎并签订了贸易协定。1971年11月9日,中、黎建交。2000年,中黎两国的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5月6-10日,应黎议会的邀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访黎。5月30日,唐家璇外长就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致胡斯总理口信,对黎巴嫩收复南部国土表示祝贺。9月15日,唐家璇外长在出席第55届联大外长会议期间会见了黎巴嫩总理兼外交与侨民部长胡斯,并代表中国政府向黎提供500万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10月21-24日,外经贸部副部长孙广相访问黎巴嫩。10月26-28日,外交部副部长吉佩定访问黎巴嫩,与黎外交部官员进行两国外交部政治磋商。7月27日,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振堂出席黎巴嫩重建捐助国及机构大使级会议。4月20-29日,黎巴嫩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长、军事委员会侯赛因·阿卜杜勒·哈利格少将访华。6月22-28日,应中联部国际交流协会的邀请,黎巴嫩<<使节报>>主编马希木什访华。
 
  2000年中、黎贸易总额为1.69亿美元,其中中国向黎出口1.68亿美元,进口41.4万美元。
 
  2001年,中黎两国的关系继续发展。2月14-17日,中联部副部长马文普率团访黎。4月15-22日,应李鹏委员长的邀请,黎议长贝里访华。4月21-30日,黎军总参谋长阿布·沙克拉少将访华。11月9日,中黎庆祝建交30周年,两国元首、总理及外长互致贺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两国驻对方大使馆举行招待会。11月14日,唐家璇外长在出席第56届联大外长会议期间会见了黎巴嫩外交与侨民事务部长哈穆德。12月21-22日,外交部长唐家璇访黎。

  2001年中、黎贸易总额为2.3824亿美元,其中中国向黎出口2.3565亿美元,进口259万美元。

  2002年中黎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政治方面,3月20至22日,应哈里里总理的邀请,国务委员吴仪访黎。期间,分别会见了拉胡德总统、哈里里总理,并同法里斯副总理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中国政府和黎巴嫩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4月16日,以法吐希为团长的黎巴嫩议会代表团启程赴华,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大会。4月27至29日,黎巴嫩总理总理哈里里应邀访华。其间,朱镕基总理与其会谈并举行欢迎宴会,江泽民主席、李鹏委员长和吴仪国务委员分别予以会见。双方主要就中黎友好关系,特别是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交换了看法。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黎巴嫩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混合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纪要》和《中黎两国政府文化协议2002年至2005年执行计划》。5月10日,黎巴嫩总统拉胡德致电江泽民主席,就我民航客机空难表示慰问。20日,江主席复电致谢。7月29日,我驻黎巴嫩迟武官在黎举行庆祝我建军七十五周年招待会。黎军方、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及外交使团200余人到会祝贺。9月26日,我新任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向黎总统拉胡德递交国书。9月27日至30日,中联部前副部长、中纪委委员李成仁应黎人民会议组织的邀请,率5人代表团对黎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9月29日至10月1日,中国政府特使、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访问黎巴嫩,黎总理哈里里、外长哈穆德予以会见。杨转交了朱鎔基总理就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致哈里里总理的信件,希黎支持我。11月8日至9日,中国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首访黎巴嫩,黎总统拉胡德、总理哈里里、议长贝里、外长哈穆德分别会见。王向哈穆德外长转交了唐家璇外长的信。20日,哈穆德外长复信唐外长,表示珍视与中国的友谊,认为黎中双边合作关系是牢固而不断发展的,感谢中国对黎巴嫩及阿拉伯正义事业的支持。11月16日,黎财长辛纽拉约告我驻黎大使刘向华,黎政府决定支持中国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经贸合作方面,7月15日,黎央行行长里亚德·萨拉迈和经贸部长福来罕应我央行行长戴相龙的邀请访华,双方磋商发展两国银行界合作关系事宜。文化合作与其他往来方面,9月17日-21日,为落实中黎两国政府文化协定2002-2005年执行计划,应黎文化部邀请,中国甘肃兰州歌舞团访黎,分别在贝鲁特、赛达、的黎波里等地进行了4场演出。9月20日-30日,清华大学教师蔡孟博士携其作品在黎舒埃法特市举办的黎首届国际陶艺展。2002年,黎巴嫩在中国有2名留学生。军事交往方面,9月11日至21日,黎内部治安军司令马尔旺·扎恩率5人代表团访华,访问期间与我武警总司令及公安部领导就两军合作问题举行会谈。11月24日至12月2日,黎国防部长哈利勒·赫拉维访华。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等军方领导人会见,双方签署了我援黎扫雷器材的协议。
   
  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馆址:P.0.BOX:11-8227 RIAD EL SOLH BEIRUT 11072260 LEBANON。
   
  电话:00961-1- 856133(办公室),
     830316(文化处),
     622493(商务处),
     850318、853079(武官处)。

  电传:21344 LE CHINCO。
   
  传真:0096-1-822492。

  电子信箱: EMB.PRC@DM.NET.LB
   
  黎巴嫩驻中国大使:齐丹·萨基尔(H.E.MR.ZEIDAN AL SAGHIR)。
   
  使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东六街51号。
   
  电话:65321560,65322197,65323281。

  传真:65322770

  E-mail:Lebanon@public.bta.net.cn

  【同美国的关系】 黎、美建交于1943年。黎巴嫩重视发展同美国的关系,寻求美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的支持和援助。美国支持黎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黎民族和解协议《塔伊夫协议》;敦促叙利亚军队撤出贝卡谷地;要求黎政府解除真主党武装。1997年美解除了长达12年之久的对美公民来黎禁令。2000年黎美关系继续发展,5月,美政府发表关于世界各国安全情况报告,对黎政府稳定国内局势的努力表示赞赏,但也批评黎政府对真主党武装活动的纵容态度。以色列撤出黎南部后,美要求黎接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报告,承认以色列从黎南完全撤军并尽快向南黎部署部队。9月,美国在黎开设美黎商会。2001年6月24-27日,哈里里总理访美,分别会见了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美领导人,美方强调重视维护黎政治和经济稳定,允向黎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以减轻黎债务。但美在“9·11”事件后宣布黎真主党为恐怖组织,并向黎政府提出了冻结该组织武装行动、资金,双方进行情报合作等一系列要求,并暗示可能对真主党动武。黎政府则坚持认为应将民族抵抗运动与恐怖主义区别对待,部分拒绝了美的要求。此外美在安理会审议联黎部队任期问题时支持削减联黎部队人数、变更其职能亦使黎感到不满。

  2002年4月16-18日,哈里里总理访美,分别会见了总统布什、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国会两党领袖等美方领导人。哈敦促美领导人为恢复和平进程、重树和平理念发挥重要作用,要求美向黎提供必要帮助,以减轻黎债务及赤字。美要黎政府切实约束真主党的行为,强调美重视维护黎政治和经济稳定,允向黎提供不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10月22日,美国助理国务卿伯恩斯访黎,会见黎“三巨头”及外长,称美将同包括联合国和欧盟在内的各方合作,努力寻求和平、公正解决黎以水资源争端。11月3-6日、17-20日哈里里总理率财长辛纽拉、经贸部长福来罕两度访美,会见了美总统布什、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和世界银行行长,寻求美对第二次巴黎国际援黎会议的支持。布什总统表示欢迎黎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努力,并表示支持该会的召开,并承诺派遣助理国务卿伯恩斯与会。

  【同法国的关系】 黎巴嫩在1943年独立前曾是法国委任统治地,两国有传统的关系。法为谋求在黎的经济和政治优势,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场。1996年,双方签订了两项财政协定,法向黎提供10.5亿法郎的赠款、优惠贷款和商业贷款。2000年,黎法关系持续发展。3月,法合作与法语部长访黎,表示法将继续在经济上对黎提供援助,并愿加强与黎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5月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后,法坚持黎政府应立即向黎南部地区部署部队。2001年,黎法关系进一步发展。年内,黎总统、总理先后多次访法,探讨黎法全方位合作途径及法向黎提供经济援助等,并希通过法做美、欧盟工作。法则重申黎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要求以无条件地执行安理会425号决议从黎撤军,强调中东和平进程不应损害黎的利益,同时法还允帮助黎进行重建工作。

  2002年年内,黎总统、总理先后多次访法,探讨黎法全方位合作途径及法向黎提供经济援助等。法则重申黎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应得到尊重,强调中东和平进程不应损害黎的利益,还允帮黎进行重建工作。11月23日,第二次国际援黎会议在巴黎举行,法国总统希拉克主持会议,18个国家首脑、欧盟及7个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与会,承诺向黎提供44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法国的5亿美元。同年,希拉克访黎,会见黎总统、总理、议长三巨头,称法将继续努力,以四方会议建议和阿拉伯和平倡议为基础推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的政治解决;认为要实现中东地区公正、持久、全面的和平必须解决黎以和叙以之间的争端和在黎的巴难民问题,并根据塔伊夫协议逐步完成叙从黎撤军。10月18-20日,第九届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在贝鲁特召开,共有55个法语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出席会议,主题为“文明对话”,期间举行了该组织历史上首次秘密政治会议。会议通过了《贝鲁特宣言》和《行动纲领》。拉胡德总统当选为本届大会主席,并在开幕式上就伊拉克、反恐、联合国作用等问题发表讲话。会议期间,与会者决定在贝鲁特建立法语国家组织银行金融中心,为成员国提供一个抵御金融危机的磋商机制。

  【同叙利亚的关系】 黎叙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国家。黎独立后,叙未予承认,黎叙仍保持着“特殊关系”。1976年5月以来,叙军约3.5万人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的名义驻扎在黎。1991年5月22日,黎、叙两国元首签署《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与防务条约》,确定两国将进行最高级和最全面的协调。1996年1月27~28日,根据黎、叙《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双方最高领导人举行第四次年会,签订了经济一体化、取消双重税、推进和保证投资、建立联合边界哨所和社会领域合作五协定。双方决定在与以色列谈判中密切配合,不予以可乘之机。2000年,黎拉胡德总统、胡斯总理三次访叙,议长贝里四次访叙;6月11日黎总统、议长、总理一同前往叙利亚参加阿萨德总统葬礼。2月,叙外长沙雷两次访黎,6月,叙国防部长塔拉斯访黎。2001年,黎总统、总理、议长等政要多次访叙,协调双方在地区及反恐问题上的立场。6月10日,黎总统、议长、总理一同前往叙参加阿萨德总统逝世一周年活动。9月11日,哈里里总理访叙与叙总理米鲁主持双边经贸混委会。6月,叙副总统哈达姆访黎,协调黎领导人之间的矛盾。11月,叙外长沙雷访黎。2月,叙运输部长宣布,黎叙实行签证统一,即任一方驻外使馆签发的签证均可进入另一国。

  2002年,黎总统、总理、外长等政要多次访叙,协调双方在以巴冲突、伊拉克、反恐及双边等问题上的立场。3月3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正式访黎。这是自叙前总统阿萨德1975年访黎贝卡省沙土拉以来,首位元首访黎。巴此访受到黎方隆重接待,宾主双方在黎总统府举行会谈,并发表共同声明。3月16日,叙总理米鲁访黎,并与哈里里共同主持召开黎叙混委会会议,落实叙总统巴沙尔访黎有关成果。

  【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目前在黎境内共有35万巴难民,其中26%住在大城市,45%住在得到联合国救济的12个难民营,约7万人生活在没有卫生、教育及社会服务等保障的13个居民点。黎政府及各派组织均反对巴勒斯坦难民在黎定居。1993年9月,巴以签署自治协议后,黎领导人批评巴解与以色列单独媾和。2000年,以色列提出从东耶路撒冷撤军用以换取巴方放弃难民返回权的建议,黎反映强烈,坚决要求在黎巴难民返巴,反对就地安置。5月,阿拉法特总统对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表示欢迎,祝贺黎收回领土主权。2月和8月巴外长、巴解政治部主任卡杜米两次访黎。2002年,黎多次呼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人为反抗以占领而进行的斗争,指责以对巴人实行的是国家恐怖主义,强烈批评沙龙政府的拒和政策。

  2000年,黎同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新的发展。同埃及关系改善,2月21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黎,这是1952年来首位访黎的埃及总统。双方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对以色列轰炸黎基础设施表示谴责,要求以应无条件从戈兰高地和黎南部撤军,恢复中东和谈。3月3日沙特阿拉伯王国王储阿卜杜拉亲王访问黎巴嫩,表示沙特将支持黎重建工作并提供1.3亿美元贷款。3月13日,22国阿盟外长会议在贝鲁特召开,会议要求以执行安理会425号决议从黎南部地区撤军。反对在黎的巴难民就地安置。4月15-21日拉胡德总统访问沙特、埃及、伊朗等7国,争取各国对黎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立场及黎重建工作的支持。11月21日哈里里总理访问利比亚,双方建立总理级混委会。

  2001年,黎呼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为反抗以色列占领而进行的斗争,指责以对巴人实行的是国家恐怖主义,强烈批评以色列沙龙政府的拒和政策。

  2001年,黎同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新的发展。6月25日,哈里里总理访问埃及,与埃总理共同主持召开双边混委会,主要讨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10月8日,哈里里总理再次访埃。同年,哈里里总理还先后出访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联酋、摩洛哥、伊朗,争取各国对黎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立场及黎重建工作的支持。阿曼向黎提供1500万美元贷款,并同黎签署了保护投资与避免双重征税协议。阿联酋提供了5000万美元,帮助黎南部进行排雷工作。科威特同意将其在黎央行的1亿美元存款延期3年,并同意向黎利坦尼河水利工程投资5亿美元。

  2001年3月8日,黎决定恢复与伊拉克的外交关系。9月10日,黎驻伊代办启程赴任。

  2002年,黎同沙特等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新的发展,黎在阿拉伯国家中发挥的作用有所增强。1月29、30日,第19届阿拉伯内政部长会议在贝鲁特召开,发表了《贝鲁特宣言》,表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合法斗争,指责以对巴人的国家恐怖主义。3月27、28日,第14届阿盟首脑会议在贝鲁特举行,但埃及、约旦等13国首脑缺席,会议通过了沙特和平倡议并改善了伊拉克与科威特关系。10月10-12日,阿拉伯民族大会紧急会议在贝鲁特召开,会议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取消在各与会国的军事基地,认为这些基地无存在的必要;强烈谴责美国基督教右翼极端势力针对伊斯兰教的分裂活动;警惕美国利用各种形式对阿拉伯媒体的渗透。会上真主党表示,该党将继续采取对美新帝国主义的抵抗。2002年,拉胡德总统、哈里里总理还先后出访埃及、沙特、阿尔及利亚、也门、阿曼、科威特、阿联酋、阿联酋,争取各国对黎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立场及黎重建工作的支持。在第二次巴黎国际援黎会议上,沙特承诺向黎提供7亿美元援助,阿拉伯发展基金会5亿美元,科威特、阿联酋各3亿美元,巴林、卡塔尔2亿美元,科威特发展基金会1.5亿美元,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1亿美元,阿曼5000万美元。2002年,黎与伊拉克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双方相互交往较为密切。

  【同以色列的关系】 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北部接壤。1982年6月,以色列大规模入侵黎巴嫩。1985年,以色列以保卫北部加利利地区为由在黎南部建立了约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在“安全区”驻扎了千余人的部队,并扶植由3000名亲以的黎基督徒组成的南黎军,经常对巴勒斯坦人和黎巴嫩真主党进行武装袭击。2000年5月24日,以色列单方面从黎巴嫩南部撤军。7月,黎接受联合国勘界组确定的“蓝线”,但仍坚持1923年国际边界线,并保留对谢巴农场等地段的主权要求。8月,由1000人组成的黎混编部队进驻南黎地区。10月,真主党游击队在黎以边界俘虏3名以军士兵。2001年,黎以边界局势基本平静,黎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军队在谢巴农场时有交火。4月14日,真主党火箭袭击以军,炸死1人。作为报复,4月16日,以军轰炸了叙军在黎雷达站,造成叙军3死5伤。2002年,黎以边界局势基本平静,黎真主党武装与以色列军队在谢巴农场时有交火。4月10日,真主党火箭袭击谢巴农场以军据点,摧毁以军一辆坦克和两个雷达。6月19日,以国防部长穆法兹威胁黎、叙,一旦真主党袭以,以将给黎、叙以沉重打击并进入黎、叙领土。黎外交部为此向驻黎大国大使通报。9、10月间,黎在哈斯巴尼河支流南瓦赞河修建引水渠,以要求黎停建此工程并以战争相威胁,后在美、欧、联合国等多方劝说下以未采取进一步行动,黎继续这一工程建设。